永春堂

糖尿病,离我们到底有多远?

  近年来,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、饮食结构的改变、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等诸多因素,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,糖尿病已成为继肿瘤、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。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3.4亿人,而据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发布的中国糖尿病最新研究成果显示,我国成年人群的糖尿病总体发病率已达到11.6%,其中男性为12.1%,女性为11.0%。
 
  调查资料同时还显示,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吸烟、过量饮酒、不合理膳食和身体活动不足等行为危险因素普遍存在,超重与肥胖、血压升高等生物因素近10年迅速升高,如果这些危险因素不能有效加以控制,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将是今后我国要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危机。
 
  糖尿病的种类以及发病原因
 
  “糖尿病分为两种类型,一种是1型糖尿病,另一种是2型糖尿病,其中1型糖尿病需要终生使用胰岛素。”楼雪勇,金华市中心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、医学硕士,金华市糖尿病防治中心副主任、浙江省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委员会委员,对糖尿病防治有着多年临床经验。
 
  他解释,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,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.0mmol/L,和/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.1mmol/L即可确诊。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:1型糖尿病,发病年龄轻,大多小于30岁,起病突然,多饮多尿多食,消瘦症状明显,血糖水平高,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,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,ICA、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,单用口服药无效,需用胰岛素治疗;2型糖尿病,常见于中老年人,肥胖者,常可伴有高血压,血脂异常、动脉硬化等疾病。起病隐袭,早期无任何症状,或仅有轻度乏力、口渴,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。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,晚期低下。
 
  引起糖尿病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:一、遗传因素。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。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,1/4~1/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。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症可伴有糖尿病;二、环境因素。进食过多,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。
 
  “从临床工作中发现,目前,我市糖尿病患者越来越趋于年轻化,特别是30~40岁的男性,他们大都每天忙于应付各种酒席,烟、肉不离口,有的甚至一顿晚餐就要吃好几次,我有很多病人就是晚饭在家吃一顿,朋友请客又去吃了,吃完饭还要唱歌喝酒,等到午夜散场,再来一顿夜宵,生生‘吃’出了糖尿病!”
 
  不过,这些并不是绝对的。在楼雪勇经手的病例中,还有一个特殊的患病人群,他们大都是以前生活条件不好的老人,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巨变后,过上了舒适的老年生活,但身体始终忘不了那个困难的年代,一旦吃了东西之后,他们的身体就会拼命地储存一切能量和脂肪,所以他们虽然外表看着很瘦,却患上了糖尿病——这就是糖尿病的“节省基因”学说。
 
  引起糖尿病的原因还有很多,为此,楼雪勇建议,市民应在平时注意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同时,做好糖尿病的检测工作,特别是有家族糖尿病史的市民,每年至少要到医院检查一次,“其实现在很多体检都不包括血糖的检测,而且部分糖尿病在患病初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,如果真的等到‘三多一少’等并发症发生,你才去检测有没有患病,为时已晚。”楼雪勇说。
 
  糖尿病的并发症及治疗方法
 
 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一句话:糖尿病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。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,是因为很多糖尿病并发症都会给患者带来终身残疾,甚至是死亡的后果。既然糖尿病的并发症如此可怕,那么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呢?
 
  楼雪勇介绍,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以下这几种:
 
  一、糖尿病会导致眼部出现一定的疾病,多表现为视力下降,白内障,以及青光眼等情况,严重时,则会发生视网膜病变的情况,更甚者会使得患者出现失明的情况。
 
  二、足部疾病也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,当患者的双足出现一定的损伤时,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处理,便会进一步导致溃疡,甚至发出非常难闻的恶臭,而这些都有可能会使得患者面临截肢的危险。
 
  三、肾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,但是,在患糖尿病之后,患者有可能会并发糖尿病肾病,当糖尿病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时,便有可能向尿毒症发展,给患者的生命造成一定的威胁。
 
  四、心脑血管病也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,由于在患糖尿病之后,患者更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现象,这便使得患者面临着更多的心脏问题,冠心病、心脏衰竭等都是常见的威胁着患者的糖尿病并发症。
 
  楼雪勇说,虽然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,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。主要包括5个方面:糖尿病患者的教育,自我监测血糖,饮食治疗,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。“总结一起就是一句话,‘管住你的嘴,迈开你的腿’。”
 
  对于通常发生在岁数较大人身上的2型糖尿病,楼雪勇表示,当病情处于初发阶段时可以不用服药。“当血糖值在7到6mmol/L之间就可以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加以调节,不用服药。如有类患者餐前血糖在7mmol/L以内,虽然大于正常值6.1mmol/L,但这是空腹血糖,不用服药。”
 
  而对于病情较严重者,在正规医院检查后,可根据病情制定出人性化的治疗方案,如短期胰岛素治疗和长期胰岛素治疗。“很多人以为注射胰岛素很贵,一针就要好几百块钱,其实没有那么夸张,像我们医院,目前就有3类不同厂家的胰岛素,价格在50~100元不等,患者根据病情注射,有的打4、5针就可以了,相比部分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来控制病情的患者,这样的成本低多了。”
 
  糖尿病吃药有讲究医生提醒,勿信“神药”
 
  “目前为止,世界上还没哪个药或者说哪种方式能彻底根治高血压、糖尿病,对这类病全世界的治疗都是以延长生命、控制症状为最终目标的。”
 
  楼雪勇提醒,电视上的一些广告宣传“神药”,称自己是什么祖传秘方,可以根治糖尿病、高血脂、高血压等疾病,这样的宣传通常都不靠谱。“以前我就碰到过有病人说四牌楼附近有什么治疗糖尿病的‘神药’,结果一吃,病情更严重了。”楼雪勇说。
 
  “实际上经过专家,这类‘神药’中往往掺有降血糖的西药成分。”以前曾经发现一些降血糖的“神药”,其实是在胶囊壳中加入西药成分,然后再用胶囊装上中药。这样一来,患者连同胶囊壳一块吃了以后,确实能够把血糖降下来,但起实质作用是西药的降血糖的药物成分。
 
  “老年人以及那些患病已久的人往往容易受到这类‘神药’宣传的影响,千万不要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尝试,以免影响到正常的治疗。”楼雪勇强调,服用糖尿病的药物都有严格的讲究,有的是在饭前吃,有的是在饭后吃,有的是要同饭一同吃,这是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吃完食物后血糖的峰值不同,“有的药物吃下去,在饭后一个小时才会显现效果,而那时,你身体内的血糖正好处在最高峰,这时,药物就可以顺利地将你的血糖降下来。”因此,每位患者在服药前都要向医生详细地了解正确的服药方式,如果遇到外出旅游忘带或家里的药物服用完等突发情况,可就近找医院或药店寻找同品牌的药物,要是买不到,最好到医院请医生就诊重新开方,切不可自己胡乱买药来吃。
 
  同时,楼雪勇也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,要正确认识糖尿病,走出糖尿病的误区,做好自我心理调节,纠正“不治之症”的消极认识,积极配合医生治疗,从而达到稳定病情的目的。
 
  养生专家支招:糖尿病人该如何吃?
 
 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,饮食治疗法与运动疗法是糖尿病治疗基础,不论哪种类型的糖尿病,都应该严格进行和长期坚持饮食控制,在此基础上合理地采用药物疗法,有效地控制血糖等一系列指标,使糖尿病患者在控制饮食的同时充分享受“吃”的乐趣,像正常人一样正常生活、工作。
 
  国家二级营养师,金华市中心医院副主任营养护士胡笑林介绍,要做到科学的饮食,应培养十个良好的饮食习惯:
 
  第一招:少吃多动,控制体重;第二招:合理膳食,均衡营养;第三招:定时定量;第四招:粗细粮搭配;第五招:清淡少油,低脂低胆固醇;第六招:适量蛋白质;第七招:多吃新鲜蔬菜;第八招:水果限量;第九招:清淡少盐;第十招:多喝水。
 
  胡笑林提醒,没有什么食物是对糖尿病的病情绝对有效或绝对有害的,“很多人说南瓜和苦瓜对治糖尿病好,然后天天给病人吃,殊不知南瓜里面含有大量淀粉,多吃反而对糖尿病人不利,而苦瓜属于寒性蔬菜,天天吃对肠胃不好的人有很大的影响。所以,糖尿病病人真正健康安全的饮食法则是——平衡。控制你一天总能量的摄取,合理搭配,不要单一地吃哪种食物。”
 
  记者手记:国庆期间,亲友团聚,少不了推杯换盏,欢宴聚餐,这些使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增加了难度。在此,本报也提醒广大市民,希望大家能在美味佳肴面前学会“点到即止”,同时,做好监督作用,对于家中的糖尿病患者多一份关心,多一份提醒,在享受相聚的欢乐时光的同时,把好健康的大门,谨防糖尿病趁虚而入。
 
  小贴士:有下列情况的人应定期去医院体检,及早发现糖尿病:
 
  1.食欲正常但体重减轻,或原来肥胖而近来体重减轻并伴有乏力,找不出原因。
 
  2.妇女分娩巨大儿(体重4000克),有过妊娠并发症(如多次流产,妊娠中毒症,羊水过多,胎死宫内,死产等)。
 
  3.年龄超过45岁,或40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。
 
  4.肢体溃疡久治不愈。
 
  5.体重超重者(BMI超过24),特别是腹部肥胖者。
 
  6.有高血压(大于等于140/90mmHg)、高脂血症、(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35mg/dl(0.90mmol/L)或甘油三脂>250mg/dl(2.82mmol/L)者
 
  7.有反应性低血糖者。
 
  8.突然视物模糊。
 
  9.无原因的周身皮肤瘙痒及反复感染。
 
  10.阴部瘙痒,女性反复的尿路感染。
 
  11.下肢麻木疼痛,感觉异常而找不到原因。
 
  12.男性性功能障碍。
(2013/9/27 9:59:53)